泡腳不是越熱、越久越好 哪些人不宜泡腳
冬至一過,人們迎來了最寒冷的“數九寒天”。而對于那些天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來說,如此寒冬更是大敵。很多人都會選擇睡前泡腳,認為這樣可以驅寒氣、助睡眠。足部一直被中醫認為是全身經脈網絡之源頭,但泡腳莫太“任性”泡得太久太燙,也要注意方法和程度才能達到健康養生的效果哦!
緩解手腳冰涼可對癥加中藥包
多數人都是直接熱水泡腳,很少加料,其實加點中藥效果或更好!劉女士是一位中年家庭婦女,每年冬季她的手腳都是冰涼的,晚上睡覺如果沒有熱水袋,一晚上被窩都是涼的,睡一夜都睡不著。她最近用高溫水泡腳,一泡就是半小時以上,還不停地加熱水。結果,她泡腳時間久了便有出汗、心慌、心跳加劇等表現。咨詢中醫后才知道,原來她是典型的陽虛體質,由于氣血不通,長時間高溫泡腳才會引起出汗、心慌等癥狀。
中醫專家表示,泡腳雖好但也要對癥,可以到醫院的中醫科先診斷辨證再由中醫師開中藥包泡腳,這樣來泡腳會更有針對性。中醫養生講究循序漸進,每周一兩次足療是適量的,可根據個人體質來調整。中醫專家表示,像劉女士的情況,就最好看過中醫后用適合體質的中藥包泡腳。
泡腳要有度,不可泡太熱太久
泡腳要適度,并不是泡得越熱越好,更不是越久越好。“若過量或導致大汗淋漓,那么非但無法達到保健養生作用,甚至可能會戕害身體健康,所以,泡腳要有度。”
中醫專家表示,一般自己在家泡腳,先要注意水的溫度,不要太熱,也不能水變冷了還繼續泡,可適時添熱水。
其次,泡的時間也不宜太長,一般以20分鐘為宜。如何判斷泡得適度呢?中醫專家表示,身體發熱而無流汗為適度,一旦感覺不適立即停泡。從中醫角度來說,汗乃津液氣血所化,損汗就是損失氣血津液,所以過量出汗后,人體會有正氣虛的疲勞感。
熱體、孕婦、老人要慎泡,幼兒不宜泡
中醫專家還表示,從中醫學角度來說,容易上火的熱性體質、陰虛火旺的人,比如手腳心總是發燙的人,不建議泡腳,否則會加重上火、傷津耗氣。孕婦適當泡腳可以,但不適合隨意加中藥泡腳,泡腳水也不能太燙,因為熱水刺激血液循環,有可能會導致子宮缺氧缺血,出現流產跡象。而幼兒是“純陽之體”,本身容易發熱、上火、不怕冷,如果再用較熱的水泡腳、發汗,會熱上加熱,所以除了著涼感冒,一般情況不建議幼兒泡腳。此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臥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