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任性”小心4類皮膚病
痤瘡:油膩甜辣食是禍首
首當其沖的是痤瘡。“痤瘡可由內分泌失調、皮膚‘出油’旺盛、毛囊口皮膚過度角化、皮膚感染等原因引起。”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郭慶教授指出,傳統節日飲食主要由油膩性食物、辛辣食物以及含糖高的甜食等構成。這類食物雖然口感極佳,但對皮膚的殺傷力不小。“它們能夠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大量皮脂。”郭慶指出,大量皮脂排泄不暢,堵塞于毛孔中,易誘發痤瘡。
脂溢性皮炎:多飲酒缺維B易“出油”
脂溢性皮炎好發于頭、面、胸背等處,得了脂溢性皮炎通常會出現皮膚發紅、瘙癢,皮膚出油、皮屑增多,還有糜爛結痂等癥狀。
郭慶指出,精神、飲食、維生素B缺乏、嗜酒等可以不同程度地誘發或加重脂溢性皮炎。節假日飲食偏油膩,且大量的聚會總是讓人忍不住多喝幾杯,這些情況容易引起皮膚“出油”,從而增加患脂溢性皮炎的幾率。
蕁麻疹:誤食異體蛋白質風險高
每年春節過后,來醫院就診的蕁麻疹患者就會增多。原來,聚餐時,人們吃到異體蛋白質或其他能夠誘發急性蕁麻疹的食物,機會要比平日多,而且飲食容易過量,易引起消化系統負擔過重,消化不徹底,大分子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分解后產生的肽類物質就會通過腸道進入體內誘發急性蕁麻疹。
蕁麻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往往局部先癢,隨后發生風團,一般最后發展為大片水腫性紅斑片,奇癢無比。若不做好“戒口”工作,蕁麻疹可反復發作,甚至演變為慢性。
皮膚細紋:鴨脖咸菜加速缺水
“暴飲暴食還能引起皮膚細紋,促使皮膚老化。”郭慶表示,部分朋友喜愛咸菜、鴨脖等偏咸口味的零食,這會造成鹽分攝入過多。食鹽中的鈉、氯離子在保持人體滲透壓、酸堿平衡和水平衡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吃鹽過多,體內鈉離子增加,會導致皮膚細胞缺水,缺水時間長了細紋就出來了。
另有研究指出,過量的糖果會引起“糖基化”反應,傷害皮膚膠原蛋白,導致皮膚松弛。同時,酒精可以使人體水分蒸發過快,導致皮膚脫水,還影響睡眠,產生皮膚細紋。此外,油炸、腌漬類食品在體內產生大量氧自由基,加速皮膚老化。
四招避免皮膚太“勞累”
哪些秘方可避免皮膚太勞累?許多人都知道“清淡飲食”的四字真經。郭慶表示,念好這“四字真經”,其實大有講究。
1.多喝水、多進食蔬菜水果,幫助皮膚排毒。可適當高蛋白飲食,維持皮膚正常新陳代謝。每天鹽分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2.多攝入富含維生素A、B2、B6、E等的食物,維生素A、B2、B6對脂肪的分泌有調節和抑制作用,可糾正毛囊皮脂角化異常,防止毛囊堵塞。維生素E有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延緩衰老、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胡蘿卜、蛋黃、南瓜、土豆、卷心菜、芝麻油、菜子油等。
3.不酗酒、忌食辛辣刺激性、油膩性食物。過量酒精不僅可使皮膚脫水,作為刺激性食物,還會影響機體內分泌及油脂分泌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有辣椒、胡椒面、芥末、生蔥、生蒜、白酒等。油膩食物主要是指油脂類、煎炸類食品。這類食物攝入過多會促進皮脂腺的分泌,同時還要注意少吃甜食和咸食,保持皮膚的年輕。
4.過敏體質的朋友應遠離刺激性食物或“發物”,這類食物易引起過敏,包括海鮮、牛羊肉、雞、鯉魚、鴨、鵝、榴蓮、菠蘿、芒果、香菇、竹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