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臘制食品多半用藥水泡制而成(2)
“為了降低成本,用食用酒精來取代白酒添加。同時再添加酒類香精,臘腸里加臘味香精、乙基麥芽酚等增香劑;添加血粉、大豆組織蛋白等低成本材料來增重,傳統臘腸只能保存幾個月,那些可以放上幾年的大都有防腐劑;更有少數不良廠商用農藥當防腐劑,防止生蟲和霉變,特別是腌漬臘肉的鹽還是重金屬超標的工業鹽。”
財經中國調查人員了解后發現,市面上大量充斥所謂的臘肉煙熏液,系采用多種熏煙提取香料,加上染色成分調制而成。生產臘味時,只需要把新鮮豬肉等,放在煙熏液里面浸泡幾個小時,就能完成增加類似熏肉的香味,同時染上相應的顏色。再拿出來烘干就行了。
據了解,諸如國內多家知名臘味生產企業的臘肉也是液體浸泡、染色而成。“哪有那么多爐子來熏啊”,一位廣州知名臘味企業員工這樣說,“用煙熏液泡泡,速度快,產品質量還很穩定,成本還低。哪個廠家不這么干?”“有些比較厚的,拿針頭(把煙熏液)打進去”這位員工表示他只吃自己家里做的臘肉,“那是賣給你們吃的,我只吃我自己做的。”
看上去像煙熏的臘肉居然不是煙熏的而是浸泡出來的,特別是還要做的跟煙熏的一樣,這到底是為什么?生產廠家認為這個是無害的,為什么不注明是浸泡的?為什么還要把顏色弄得跟熏烤的差不多?
財經中國調查人員在走訪中,有很多從業人員認為,國家標準沒有禁止說臘肉不可以是液體浸泡出來的。依據的就是我國行業標準(NY5356-2007)《無公害食品腌臘肉制品》規定了腌臘肉制品是以無公害的鮮(凍)畜禽肉為原料,經過分割或不分割、整形,添加輔料進行腌制,干制或不經干制、煙熏或不經煙熏的非熟肉制品。包括臘肉、腌肉、臘腸、火腿、板鴨等,不包括畜禽內臟的腌臘制品。
有專家指出,這一條表述其實有問題,因為這條不僅僅是指臘肉,而包括腌咸肉、風吹肉,在實際中,有一些地方的臘肉是經過腌制后,在太陽下曬干的,俗稱風吹肉,還有些干脆就是咸肉。“你既然是浸出來的,干嘛還要弄成跟熏出來的一模一樣呢?為什么不標明是浸出來的臘肉呢?”財經中國的調查人員問及市民,普遍表示大吃一驚,不知道看上去像煙熏肉的臘肉居然是液體泡制而成的。都表示,如果知道是液體浸泡成像熏肉樣子,堅決不會去吃。
附:
2011年,廣州白云區檢察院就對媒體曝光的“毒臘肉”事件進行立案偵查,以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依法批捕三名犯罪嫌疑人。2010年4月起,犯罪嫌疑人李某在白云區制作“毒臘肉”。首先購買死豬肉,再加入鹽、亞硝酸鈉、胭脂紅、胭脂黃等物質制作。據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們是用2元一斤的價格收購病死豬肉,然后平均每100斤臘肉放鹽10斤、胭脂紅25克、亞硝酸鈉20克,然后放入腌肉池腌制,并在池子的表面撒上一些敵百蟲來防止死豬肉長蟲。大約腌制一到兩天后,他們將臘肉從池里拿出來放到清水里洗凈,再掛在烤房里點上煤爐烤十幾個小時,他們每天生產約4000到5000斤毒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