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西:垃圾分類引領農村文明新風尚
走出大門,隨手把西瓜皮、蔬菜葉子放進門口一垃圾箱內,把破舊抹布、方便面外包裝放進門口另一垃圾箱內,然后坐在門口樹蔭下乘涼……如今,在山東省萊西市水集街道譚彪莊村,垃圾分類投放已經成了83歲譚旭哲老人生活中最常做的一件事。
垃圾分類是新時尚。作為農業大市的萊西,今年在加快推進城區垃圾分類的同時,將這一工作向農村延伸。目前,該市100余個村莊已開展垃圾分類工作,327個村莊配備了分類垃圾桶,計劃10月底前完成616個村莊的分類工作。年底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將達到70%以上。
根據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特點,萊西在農村全面配套各類分類設施,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大類進行分類,建筑裝修垃圾和規模性果蔬垃圾實行源頭分流,農村每50戶配置一個有害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每15戶配置一個其他垃圾桶,為分類提供前端保障。結合現有生活垃圾運輸車輛和路線,萊西市增加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運輸車,確保實現中端分類運輸,目前,該市正在建設的垃圾綜合處理項目,日焚燒處理生活垃圾900噸、餐廚垃圾30噸,預計8月進入調試運行,為分類后的末端處置提供保障。另外,該市正在同步推進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解決果蔬尾菜處理問題,以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完善垃圾多元化處置體系,構建生活垃圾分類前端分類投放、中端統一運輸、末端資源利用的全過程完整體系。
當然,生活垃圾分類在實際操作中,難免會有放錯位的。譚旭哲老人笑呵呵地說:“說實在的,剛開始的時候還真不習慣,不過,養成習慣就好了,挺簡單的。”
譚旭哲老人所謂的“挺簡單的”,離不開譚彪莊村村兩委班子做的大量努力。該村成立了黨員分類工作隊,由1名村兩委干部帶5-10名黨員,1名黨員包12戶,實行劃片包戶制度,組成村莊網格化管理。姜翠卿作為垃圾收集員,她每天負責60戶的垃圾收集工作,垃圾分類剛開始的時候,村民不會分類、不愿分類,她每天天不亮就守護在垃圾分類桶的兩側,幫助村民現場分類。“有村民不會分,我們就上門去手把手交給他怎么分,一次兩次不會,三次四次就會了。現在村民們都分得很好了,我們工作也很輕松了。”姜翠卿告訴記者。
在黨員們的聯絡、傳遞下,村民的自覺意識不斷提升,譚彪莊村還實行動態保潔,并且把垃圾桶全部移到村外統一存放,既美化了村莊環境,又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與此同時,在經濟開發區草泊村分類垃圾集中存放點,每天都有黨員輪流堅守監督檢查……黨員義務擔當起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指導、檢查、監督,成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引領者。
在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中,萊西市逐步推行市級月考核、鎮級周檢查、村級日巡查的三級考核制度,堅持進行日常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確保分類工作穩步推進。在大中型餐飲企業、單位、學校食堂重點推進餐廚垃圾收運管理,通過聯合執法、違規停運等方式,規范餐廚垃圾單獨收集、單獨清運;在農村通過村干部劃片包干、黨員示范帶頭等方式入戶引導,將村民“要我分類”的思想轉變成“我要分類”的行動。同時,為村莊按照每120戶一名的標準配備村莊分類監督員,經培訓考核后統一上崗,對監督員實行市、鎮、村三級考核,考核結果與工資直接掛鉤,通過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幫助群眾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實現真分類、分好類。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