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正確率沒有提升不能怪市民素質低
杭州市采荷一小教育集團609中隊藍眼睛小隊的8名成員,利用暑假,對200戶居民做了一個“垃圾分類·你我同行”的暑期實踐。調查后,小朋友們發現,餐廚垃圾分類做對的,只有36戶家庭。對比2016年的調查,杭州居民垃圾分類的正確率,還是沒怎么提升。(8月19日《都市快報》)
杭州自1986年起就開始探索生活垃圾分類,2000年列入建設部制定的全國八大試點城市,2010年全面實施垃圾分類。但垃圾分類實施這么多年,200戶居民中只有36戶做對了餐廚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正確率不到20%,相當低,而且去兩年前相比幾乎沒有提升。
垃圾分類正確率原地踏步,沒有提升,始終處于低水平。這不能簡單歸咎于市民素質低,歸根結底是垃圾分類知識普及教育存在薄弱,導致廣大市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市民一直沒有掌握正確的垃圾分類知識,無法做到正確垃圾分類,垃圾分類處于靠猜狀態。這決定了要有效推進垃圾分類,提升垃圾分類正確率,應多向日本學習,要從細節處入手,多措并舉強化垃圾分類常識的科學普及教育,從而不斷提高市民的垃圾分類知識。職能部門在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宣傳上,一定不能有偷懶心理,不能把舉辦一兩場垃圾分類講座,或者在大街上隨手發放一紙垃圾分類宣傳單,就當完成了普及教育。
首先,垃圾分類常識普及教育一定走進小區、居民家中,要面對面的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要把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習慣和能力。
一方面,職能部門應當組織工作人員三天兩頭走進小區,為居民現身示范如何正確分類垃圾,要經常性的向市民普及垃圾分類常識。另一方面,職能部門應當印刷圖文標識清晰的垃圾分類表,發放到每一戶居民家中,讓居民可以根據垃圾分類表精準的將各種垃圾分別扔進屬于自己的垃圾桶中,而不是盲目亂扔垃圾、亂分類垃圾。
其次,垃圾分類知識普及教育要從幼兒園抓起。一方面,從幼兒園到大中學校,要利用學校午餐,以及學生扔零食包裝、每天清掃教室衛生的機會,向學生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并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垃圾分類,讓孩子從小培養成拒絕亂扔垃圾的良好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建立垃圾處理廠的城市,應當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垃圾處理廠,直觀了解到城市每天產生的垃圾量,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會給城市生活造成的危害,讓孩子從小樹立垃圾分類的理念。
再者,有必要以法律形式強化強化廠商在垃圾分類中的責任和義務。各種商品、物品的包裝上,應當清醒標示出商品的包裝、零部件分別屬于何種垃圾,應當扔進哪類垃圾桶之中,切實方便消費者在處理廢舊物品和包裝時準確做到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