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PET-CT當體檢“神器”
■備受推崇的體檢“新貴”
某旅行社會員江先生最近收到旅行社寄來的新一期產品手冊,重點推薦了最新推出的醫療健康之旅高端定制系列,游客可前往新加坡、日本、韓國“管理健康、感受愉快旅途”。其中,日本站的主推項目就是PET檢查。有意為父母報名的江先生向客服人員咨詢得知,這款新品的價格“比普通旅游至少高出一倍”。
在網絡上以“PET-CT體檢”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記者檢索到多個預約PET-CT體檢的網絡平臺,其中“高端防癌檢查”等字眼頻頻出現。記者電話咨詢得知,目前全國各地PET-CT全身檢查費用在7000元~1.4萬元不等。東南地區某二線城市的一家三甲醫院院長告訴記者,該院PET-CT中心一天平均要完成10余例檢查,“一半是來體檢的”。
PET-CT檢查時,醫生將一種正電子核素標記的葡萄糖類似物18F-FDG通過靜脈注入患者體內。由于腫瘤組織生長代謝活躍,對糖的需求量高,所以腫瘤病灶部位會有高FDG聚集,在PET圖像上表現為“亮點”。再配合CT掃描同機完成圖像,可以精準捕捉身體內的異常病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影像診斷科PET-CT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寧教授介紹,PET對腫瘤的檢出具有高敏感性,可發現無臨床癥狀的早期腫瘤,而CT能發現低FDG攝取或無FDG攝取的惡性腫瘤,還可以分析病變形態特征。“PET與CT結合,增加了檢出腫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吳寧說。
■“一種非理性的消費心態”
多位專家強調,PET-CT并非全能,目前的技術水平還不能將所有早期腫瘤病變一網打盡。有些惡性腫瘤細胞的糖代謝水平并無明顯增高,如部分神經內分泌瘤、腎透明細胞癌以及部分低度惡性腫瘤等,用PET-CT篩查就極易漏診,導致假陰性。另外,PET-CT的空間分辨率還不是很高,對小于5毫米的病灶,就顯得力不從心。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石洪成教授說,很多體檢者并不真正了解PET-CT的優劣,廣告宣傳的是PET-CT的優點,而體檢者對其局限性知之甚少,“有錢就去做個PET-CT檢查,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消費心態”。
石洪成說,炎癥、結核等一些良性病變也會具有糖代謝的異常攝取,表現為18F-FDG的攝取增高,而出現假陽性的結果,這種假陽性結果會給受檢者增加額外的心理負擔和后續檢查費用。
吳寧認為,對于早期癌癥的篩查,選擇更有針對性的檢查方法效果更好。如胃腸道腫瘤篩查用胃腸鏡,原發性肝癌則可用超聲加上甲胎蛋白檢測,盆腔部位腫瘤用超聲檢查,必要時對肝臟和盆腔還可以進一步做沒有輻射的磁共振(MRI)檢查。
“另外,輻射是目前學術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如何在檢查中平衡獲益與損害是PET-CT應用于健康體檢中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吳寧說。
上海交大附屬瑞金醫院核醫學科行政副主任管樑對此表示,一般情況下,PET-CT輻射劑量與一次腹部CT平掃加增強的劑量相當,對受檢者是安全的。雖然PET-CT檢查中會使用放射性物質18F-FDG,但所用量較少,且半衰期僅為2個小時,20小時后就完全從體內代謝出去了。但在吳寧看來,電離輻射對人體存在不利影響,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輻射,盡可能降低受線劑量。
談及這項價格不菲的檢查的性價比,吳寧坦言,目前國內外對于PET-CT用于腫瘤篩查能否獲益尚無數據支持,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因費用過高,PET-CT不適用于公眾腫瘤/疾病篩查,腫瘤高危人群等可以考慮。
■莫因利益扭曲技術
“公眾理性看待PET-CT體檢,需要醫療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正確引導。”石洪成指出, 醫療機構不能為了招徠生意,把PET-CT檢查當成搖錢樹,過度夸大其優勢,而對不足避而不談,或一筆帶過。
作為高端技術的象征,不少醫院或體檢機構以配備PET-CT為榮。據了解,目前,一臺PET-CT的檢查設備價格高達數千萬元,日常維護和運行成本也不小。為了獲得更多經濟回報,有少數機構將PET-CT體檢當作生財之道,有的醫院PET-CT受檢者中,體檢者比例甚至高達50%~70%。(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PET-CT的合理使用最為關鍵。”多位專家強調,作為健康體檢,PET-CT應嚴格把握適應證。有腫瘤家族史,自身處于亞健康狀態,如身體出現不明原因消瘦、疼痛等癥狀,通過其他檢查找不到原因;腫瘤標志物持續升高,預示有潛在的腫瘤發生風險的人士,為解除心理顧慮,若經濟條件許可,可以選擇PET-CT進行健康查體。考慮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孕婦或育齡期婦女應避免接受檢查。
“有時我們也會遇到主動要求做PET-CT體檢的人士。如果經詢問家族史、病史等情況后,覺得檢查對他受益很小,醫生會跟他分析利弊,有相當一部分人士主動放棄了PET-CT體檢。”石洪成說。
另一方面,PET-CT檢查是一項功能性檢查,整個檢查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反映出相關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目前普遍使用的18F-FDG PET-CT檢查,注射藥物后有60分鐘左右的吸收時間,進行顯像方能達到診斷目的;部分特殊病例甚至需要2個小時后再次進行顯像,以便獲得更多的診斷信息。“如果醫療機構為了追求單位時間內多檢查幾位病人,采用增加放射性藥物使用劑量,以縮短檢查時間,不僅增加了受檢者不必要的輻射劑量,而且也無法充分體現PET-CT檢查的優勢,會導致一些對放射性藥物攝取程度不高的病灶無法顯示。”石洪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