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年輕人,充分就業才不會變成社會負擔
羊城晚報:有人說,對總和生育率的判斷失誤,將直接導致對老齡化程度和勞動力供應的誤判,并且最終導致在生育政策調整上做出偏離實際、貽誤后代的決策。有媒體提醒,中國未來將因為人口問題面臨嚴峻挑戰,而擁有適中生育率的印度和中東則將成為潛在的最大受益者。您怎么看?
彭希哲:這都是一種可能性?梢哉f中國是很幸運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出生率都很高。這些年代出生的人在八十年代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如果當時中國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經濟起飛,這么巨大的勞動力人口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就業包袱。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在這個時候創造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也為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支撐。另外,當時全球范圍內正好面臨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而主要的人口大國,比如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那個時候都還沒有開始發展,中國把握了這個機遇。
年輕人多,同時要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就必須要就業,沒有就業就會成為社會負擔,而不是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印度的生育率還很高,存在潛在的巨量勞動力供給能力,具有成為新“世界工廠”的能力。但問題在于,印度的經濟增長模式能不能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那樣,能夠有效地吸收那么多的勞動力就業。如果印度的經濟環境、發展戰略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來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印度未來十年二十年間的經濟增長潛力將非常巨大,否則,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反而會成為巨大的人口負擔。
彭希哲認為,在實施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后,中國面臨的與人口有關的挑戰更加復雜和嚴峻。老齡化趨勢已無法逆轉,民工荒、婚姻擠壓等矛盾也日益凸顯。中國政府應當盡快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將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8左右的水平,以實現人口與社會經濟和環境資源的長期均衡協調,避免過快的老齡化進程和人口總量在未來迅速下降。